本文目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而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跨越无不与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证明:能否坚持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诞生以来,它就与改革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而“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P14-15)。而且恩格斯早在 100多年前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P693)因此,把社会主义社会当作一种不断发展和改革的社会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结论。回顾 6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构发展的进程,可以把其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两个阶段与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中一直不变的历史本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综观国内外的历史与现实均表明我国必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3]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都有可能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1949-1978)从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单一公有制,但以社会主义改造为分水岭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1949-1956)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确立和多种所有制成分[收稿日期]2012-04-25[作者简介]刘越(1975-),男,河南信阳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经济理论、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建国以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启示刘越(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摘要]建国 60多年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从多元到一元再到多元的演变历程,这一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以及每个时期的两个阶段。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进程对坚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回顾这一历程可以获得相关启示,以便更好地坚持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尤其应防止私有化与单一公有制两个极端
一、满足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会计制度的恢复、完善和重建,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体系 \x0d\x0a\x0d\x0a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在这一时期我国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x0d\x0a\x0d\x0a自20世纪80年代起,招商引资,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我国在接受外国资本投入时也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1992年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x0d\x0a\x0d\x0a总之,这一过程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x0d\x0a\x0d\x0a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x0d\x0a\x0d\x0a进入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方面为鼓励企业发展颁布了若干法规,为其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推向市场,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迫使经营者必须具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只是少部分人(或部门)使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适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x0d\x0a\x0d\x0a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会计标准制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x0d\x0a\x0d\x0a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 \x0d\x0a\x0d\x0a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x0d\x0a\x0d\x0a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x0d\x0a\x0d\x0a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化的企业流动,利用会计信息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希望,由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虚假休息的事件多次发生, 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确立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以符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 \x0d\x0a\x0d\x0a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立足中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放眼国际会计协调发展的美好前景,中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有利于境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资产减值的概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后,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如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待处理财产损失不挂账、严格资本化、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核算时按账面价值反映,不形成利润等等,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x0d\x0a\x0d\x0a当今,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 \x0d\x0a\x0d\x0a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适应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加入WTO,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标准体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维护公众利益。 \x0d\x0a\x0d\x0a纵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今天,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从闭关锁国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开放。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30年来,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顺时应势、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创新趋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
2、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3、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银行业所实现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我国银行业规模发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场化加快、内外竞争加剧、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银行金融机构必须在业务结构、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上均做出相应战略性调整。
4、而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对银行业务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银行机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并成为行业的翘楚或新秀。